近年來,不少電商從業者感慨生意難做。行業內部競爭白熱化,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商家只能在價格上激烈角逐,導致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發展前景愈發黯淡。然而,拼多多平臺卻為眾多商家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
拼多多的核心優勢在于其獨特的“需求的差異化批量歸集”模式。借助強大的數據分析與算法能力,平臺能夠精準收集并整合消費者分散的個性化需求,形成規模化需求池,反饋給商家與工廠,指導其進行新品研發與生產,有效規避了同質化競爭。
以“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為例,這里商品種類繁多,但同質化問題極為突出。義烏國際商貿城擁有7.5萬個商鋪,銷售單品超過210萬種,產業帶產品相似度超90%,價格戰激烈。一位義烏商家無奈表示:“若找不到差異化的新品方向,即便投入精力研發,也極易被模仿,最終仍陷入價格戰。”
為解決這一難題,拼多多團隊升級商家系統,在后臺為商家精準篩選具備爆款潛力的產品,并提供資源支持,大幅降低試錯成本,提升新品研發成功率。在義烏經營小商品多年的余永遠便是受益者之一。此前,他銷售的塑料刷、剃毛器等商品反響平平,直到去年3月,在拼多多推出卷發棒新品,淡季日銷兩千單,旺季達四五千單。這款卷發棒開模成本高,操作簡便,價格親民,精準契合了拼多多用戶追求性價比的需求。如今,他年銷40萬根卷發棒,正申請拼多多黑標打造品牌,計劃年底擴建工廠,預計年銷售額將達兩億。
同樣來自浙江的金鑫東,17歲創業,從塑料制品轉型中端木梳,曾創下單日6萬單的佳績。但隨著模仿者增多,價格戰升級,即便提升產品附加值,仍被劣質產品反超。去年9月,他重點投入拼多多,依據平臺提供的消費者偏好數據,兩周內推出一款五爪鹿角梳新品,迅速成為全網爆款,日銷量突破三千單。
不僅產業帶工廠,眾多品牌商也將拼多多視為“打新”主陣地。國貨美瞳品牌可啦啦于2022年在拼多多捕捉到年輕女性“日常通勤”需求,推出“小甜酒”系列新品,上線首月銷售額超300萬。此后,可啦啦形成“10天完成上品測款,30天打爆新品”的模式,4年銷量增長30倍,穩居國貨美瞳品牌頭部。
隱形眼鏡領軍品牌海昌2021年入駐拼多多,次年與平臺聯合調研,發現縣域市場新手用戶“久戴干澀、佩戴困難”的痛點,推出“優倍潤”系列。在拼多多“百億補貼”等資源支持下,該系列以低于市面近一半的價格迅速熱銷,2022年銷售額破千萬,2023年拓展全周期產品后超4000萬。海昌推出的“HappyGo”大直徑美瞳、“瞳顏”日拋等系列,精準契合Z世代需求,單系列銷量均破百萬。
炊具、小家電領導品牌蘇泊爾2021年入駐拼多多后,旗下炒鍋、壓力鍋、煎鍋等細分產品陸續成為年銷千萬元的爆款。蘇泊爾炊具品牌業務負責人表示:“拼多多覆蓋廣泛用戶群,只要切準客群,做好產品迭代,新品隨時能成為千萬級爆品。”同時,拼多多推出的“百億減免”“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等政策,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僅推廣軟件服務費減免一項,每年就為蘇泊爾節省數百萬元。
乳業巨頭蒙牛也在拼多多煥發新活力。去年10月,蒙牛計劃與拼多多合作推出《哪吒2》聯名款牛奶。拼多多運營人員建議選擇純牛奶,認為其消費人群基數大、宣發效果好。之后,拼多多為蒙牛設計銷售方案,明確備貨、補貨節奏,搭配平臺補貼。最終,2025年春節前兩周,10萬件“哪吒”聯名純牛奶在拼多多獨家發售即售罄,首月銷量超20萬件。
拼多多能成為“打新”熱土,得益于其精準的需求洞察與有力的扶持舉措。除“需求的差異化批量歸集”外,去年8月,拼多多率先推出“百億減免”惠商政策,退返技術服務費、推廣服務費等,一年來為中小商家節省上百億推廣費用。今年4月,拼多多進一步推出“千億扶持”政策,通過專項團隊全鏈路扶持,加大對國貨品牌、全球品牌及新質品牌的支持力度。平臺百億補貼頻道推出大額消費券,超級加倍補貼等流量引擎也向品牌產品傾斜。
如今,拼多多通過“找需求”與“幫創新”,幫助商家精準把握用戶喜好,降低試錯成本,提升新品成功率。這一模式吸引了眾多商家前來嘗試,也為電商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