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個現象引發了廣泛討論:早期購買電動汽車的車主中,不少人在換車時選擇了傳統燃油車。這一轉變背后,隱藏著首批電動車主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2016年前后,國家出臺了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純電動車型續航超過250公里即可獲得6萬元國家補貼,疊加地方補貼后,購車成本大幅降低。這一政策紅利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秦EV、帝豪EV、北汽EV等車型成為首批熱門選擇。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車主逐漸發現了電動車在實際使用中的諸多痛點。
以一位行駛里程達8年的車主為例,其每年行駛2萬公里,電費支出僅2000元,較燃油車節省約7000元,8年累計節省6萬元。保養方面,電動車主要涉及三電系統檢查和齒輪油更換,8年保養費用不足5000元。從表面看,電動車的使用成本確實低于燃油車。
但當車主考慮換車時,保值率問題成為關鍵。一輛10萬元的卡羅拉行駛8年后仍能售出3萬余元,而同價位純電動車的殘值可能不足1萬元,兩者相差超過2萬元。電動車的保險費用較燃油車高出七八千元,進一步抵消了使用成本的優勢。
更令車主困擾的是電池衰減問題。多輛使用8年的電動車續航里程從最初的300余公里降至180公里左右,冬季開啟暖風或夏季開啟空調后,實際續航可能不足120公里。有車主無奈表示,車輛已進入“兩天一充”模式,充電頻率甚至超過手機,嚴重影響了使用體驗。
與此同時,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12萬元即可購入續航530公里、配備60kWh電池包的車型,且在尺寸、科技配置、操控性能和舒適性方面全面升級。這種技術進步與8年前相比,堪稱質的飛躍。
反觀傳統燃油車市場,雅閣、思域、邁騰、途觀等經典車型經過多年市場驗證,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可靠性和較低的維護成本。對于注重長期穩定性和使用便利性的消費者而言,燃油車的優勢依然明顯。
首批電動車主的經歷表明,盡管當前電動車技術已大幅提升,但早期產品暴露的續航衰減、保值率低等問題,仍需通過技術迭代和市場驗證來解決。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車決策需綜合考慮使用周期內的各項成本,而非僅關注初始購車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