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正站在新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一場突如其來的人事變動引發了行業關注。新任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楊大勇在智能產業博覽會上拋出“35%燃油車市場占比”的論斷,與長安此前激進的新能源戰略形成微妙反差。而深藍汽車在此時完成高層更迭,前榮耀中國區CMO姜海榮火線接任總裁,為這場轉型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深藍汽車的困境在財務數據中顯露無遺。2024年財報顯示,該品牌虧損達15.72億元,兩年累計凈虧損突破45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110%。今年設定的50萬輛銷售目標僅完成39.7%,主力車型深藍S07、S05等7月銷量環比均出現兩位數下滑,其中S05車型銷量環比暴跌56.18%。這種頹勢與長安汽車整體營收增長5.58%形成鮮明對比,凈利潤卻同比下滑35.37%的尷尬局面,暴露出新能源板塊的深層危機。
姜海榮的跨界履新充滿戲劇性。這位在手機行業創造“摔機測試”等經典營銷案例的操盤手,在加入深藍后展現出謙遜姿態。面對媒體,他坦言“汽車行業是新戰場”,并立下“承諾不兌現可批評”的軍令狀。但行業觀察者指出,深藍當前需要的不僅是營銷創新,更需要解決產品定位與用戶體驗的雙重困境。以G318車型為例,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方盒子”SUV,因無大梁設計引發越野愛好者質疑,而“1.8米大床”的宣傳又難以打動城市用戶,暴露出產品策略的搖擺不定。
定價策略的失誤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困惑。深藍S09基礎版車型因配置“縮水”遭消費者詬病,而搭載華為智駕系統的高配版價格直逼30萬元區間,在競品圍剿中失去價格優勢。車主反饋顯示,產品可靠性、服務體系等環節存在明顯短板,某車主直言“駕駛體驗、底盤調校都不達標,智能化更是硬傷”,這種集體性失望正在動搖品牌根基。
長安的焦慮在戰略層面持續發酵。2017年提出的“2025年停售燃油車”目標已悄然調整,楊大勇“35%燃油車占比”的預測,折射出企業對市場現實的妥協。深藍作為長安“香格里拉計劃”的核心載體,其表現直接關系到集團新能源轉型的成敗。但當前每月不足2.5萬輛的銷量,與年銷50萬輛的目標差距懸殊,即便姜海榮能快速適應汽車行業規則,要在剩余四個月完成超30萬輛的銷量沖刺,難度堪比登天。
這場跨界人事變動背后,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的集體迷茫。當營銷高手遇上產品困局,當激進目標遭遇市場冷遇,深藍的破局之路注定充滿變數。在技術壁壘與用戶信任雙重考驗下,姜海榮的汽車行業首秀,或將成為觀察傳統車企轉型成效的重要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