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領域近年來成為資本與技術的“角斗場”,大量新勢力企業涌入,市場熱度空前,但隨之而來的行業亂象也引發廣泛關注。虛假宣傳、技術夸大、惡性競爭等問題頻發,甚至出現安全事故后推諉責任、利用公關手段操控輿論的現象,引發社會對行業規范性的質疑。
技術宣傳的“失真”尤為突出。部分企業尚未完成輔助駕駛技術的成熟驗證,便以“智駕平權”為噱頭吸引消費者,試圖模糊技術邊界。事實上,國際科技巨頭谷歌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16年,累計路測超過千萬公里,仍未敢宣稱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反觀國內部分廠商,在技術積累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概念包裝搶占市場,暴露出對技術風險和消費者安全的漠視。這種“激進營銷”背后,既有法律約束不足的漏洞,也與地方保護主義對企業的縱容密切相關。
行業惡性競爭的“暗戰”同樣激烈。車企間動用網絡水軍、策劃“黑公關”事件的現象屢見不鮮。某品牌高管曾公開表示,新車發布前常遭遇針對性抹黑,內容涉及技術缺陷、質量隱患等不實信息,經調查發現多為競爭對手雇傭機構操作。這種以損害行業聲譽為代價的競爭,不僅扭曲了市場環境,更可能導致消費者對新技術產生信任危機。
續航里程的“注水”問題則成為行業潛規則。多家車企對外宣稱的續航數據與實際使用差距顯著,部分車型甚至需要打六折才能接近真實水平。這種數據虛標不僅誤導消費者,更反映出企業在技術驗證環節的敷衍態度。業內人士指出,續航測試標準的不統一、工況模擬的簡化,是導致數據失真的主要原因。
國際案例為行業敲響警鐘。此前,特斯拉因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引發交通事故,被美國法院判賠17億元。陪審團認為,企業過度宣傳技術能力,導致車主產生錯誤認知,最終釀成悲劇。這一判決凸顯了法律對技術宣傳的嚴格監管,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警示:技術創新的邊界必須以安全為前提,任何夸大其詞的營銷都將面臨法律風險。
針對行業亂象,監管部門已展開行動。9月10日,工信部聯合五部門啟動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整治,重點打擊夸大宣傳、惡意詆毀、網絡水軍等行為。行動方案明確要求,深挖“黑公關”背后的利益鏈條,依法追究相關方責任。此舉旨在通過強化執法力度,倒逼企業回歸技術本質,重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業內專家表示,只有將法律約束與行業自律相結合,才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從“野蠻生長”轉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