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多年,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的競爭邏輯發生了同一類變化:從“硬件見高低”,轉向“系統與軟件決定體驗”。其中,手機從比做工、信號,轉向以 UI/系統能力與生態取勝;汽車從三大件與動力參數,轉向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算力的持續升級。衡量產品長期價值的標尺,也由一次性交付的配置,變成了更新速度、數據閉環與場景覆蓋。
與之類似,電動兩輪行業也正處在同樣的“轉型”門檻前。長期以來,行業主要圍繞電機、電池、車架、制動等做“參數加法”,但這類比拼很難沉淀為可持續的體驗差:不同供應鏈帶來的底層不一致,讓功能復用和遷移成本高、節奏慢,用戶側看到的往往是“某一款產品、某一個軟件版本做得不錯”,而不是“越用越好”。

要把“參數優勢”轉化為長期體驗優勢,必須有一個操作系統級的智能底座,把數據結構、接口規范和能力,通過算法和語言統一起來,并讓它可以跨車端、云端與手機端協同迭代。在此背景下,九號公司于8月26日發布兩輪/短交通領域首個自研的全域操作系統——凌波OS(NimbleOS)。
這并非給既有產品再添一項功能,而是把兩輪賽道的競爭邏輯,從“機械時代”的部件堆疊,推進到“軟件定義”的系統化競爭:以統一架構/同一套 DNA承載能力沉淀,通過云—邊—端協同與整機OTA實現可復制、可下放的持續進化,使用戶體驗從“買到一臺車”轉變為“獲得持續刷新、持續優化的產品體驗”。
兩輪行業進入“自研OS時代”
系統命名上,凌波OS(Nimble OS)名字里的“凌波”,取自“輕盈、流暢”的意象,與英文 Nimble 相互呼應,也點明了兩輪產品對輕量化與響應一致性的要求——它不是照搬汽車車規體系的“通用操作系統”,而是結合兩輪產品的算力與能耗邊界做了取舍后的專用系統底座。
把時間線拉長看,“凌波OS”并非橫空出世。九號公司從“把機器人技術應用到兩輪車”出發,先是在 2019 年以真智能1.0(RideyGO 無鑰匙等)重塑用車入口;隨后的真智能 2.0,通過鼴鼠控、OTD 單轉把、坡道助車等,將“用軟件定義騎行”落到日常體驗;2022年,核心算法進一步普及到大部分車型,智能能力不再是少數機型的“嘗鮮”。
進入真智能 3.0階段,頂層開始走向生態化,而支撐生態持續生長的,正是這次對外命名并收束成體系的凌波OS架構。因此,“凌波OS”更像對多年技術積累的系統化命名與工程化歸攏,即把分散的功能沉淀到統一的底座之上。

選擇在此刻“露出”操作系統,也有清晰的內外部邏輯:外部看,行業與用戶對“操作系統”這一概念的認知已成熟,討論智能化不再停留在單項功能;內部看,跨平臺、跨車型的開發與迭代需要統一架構與同一套“DNA”來承載,避免因為底層差異造成移植排異與節奏遲緩。
以自研OS為底,九號公司將車端、云端與手機端打通為一體化鏈路,功能與算法具備了可沉淀、可復制、可下放的條件——這既是對兩輪行業走向的前瞻判斷,也是從“功能時代”邁向“軟件定義時代”的必經之路。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研OS時代”的開啟,并不是把“再多幾個功能”堆上去,而是先把系統力確立為競爭的起點:統一的數據結構與接口、面向場景的能力集合、可持續的OTA與算法演進。
凌波OS是用戶價值的具象化表達
把功能做得更多和讓體驗持續變好,是兩件不同的事。前者可以通過堆疊單點配置完成,后者需要一個把感知、控制、應用層打通的系統底座,能夠把能力沉淀為標準、以統一的方式持續演進。
凌波OS承擔的正是這一角色:以統一架構和同一套“DNA”規范數據與接口,將車端、云端與手機端連成一條鏈路,讓算法與功能不再依賴某一顆芯片或一代硬件,而是在同一框架內滾動更新。對用戶來說,這意味著“版本差”被逐步抹平,升級路徑從偶發的“大改款”,變成可預期、可復制的整機OTA和算法迭代,產品價值不再停留在出廠那一刻。

落到當下可感知的體驗上,系統底座首先把“參數”轉成了“體感”。以M5為例,電控、儀表、BMS等在同一套OS框架下協同,5英寸TFT儀表、真智能3.0與“鼴鼠控”“玩家模式”等能力在統一的模式管理與提示邏輯中工作,信息讀取與處理負擔更輕,雙路行車記錄儀也與系統打通,形成可被調用與留存的騎行記錄。
圍繞續航與補能,BMS側的采樣與云端的診斷/預測協同,使剩余里程與電池狀態的呈現更加穩定,配合快充與統一的補能策略,日常使用的“續航焦慮”感明顯降低。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被納入同一條迭代路徑中:今天的優化會成為明天更多車型的“基礎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少數機型的“嘗鮮功能”。

從價值歸因看,凌波OS的必要性在于同時滿足了用戶與開發兩端的訴求:對用戶,它把“買一臺車”變成“加入一個會持續進化的系統”,升級頻率、體驗一致性與學習成本都更可控;對開發與運營,它將長期投入匯聚到統一架構上,減少跨平臺移植與排異的消耗,加快“需求—開發—驗證—發布”的閉環,使“功能下放”成為常態能力。
由此形成的,不是一串新增點,而是一條可復用、可復制、可下放的演進通道——這正是兩輪智能化要從“功能時代”邁向“軟件定義時代”所必需的“智能底座”,也是承接用戶需求、簡化開發負擔、構筑兩輪產品想象力上限的“智能鑰匙”。
從“提出智能”到“定義智能”,九號公司構建“系統壁壘”
九號公司通過“智能功能”吸引用戶,隨后將技術沉淀至“系統”,最終發展“生態”。自2019年起進入兩輪行業,九號公司就將智能作為為行業、用戶帶來創新和價值的突破口,也是自身能夠立足的關鍵點。
如今,凌波OS將這條脈絡完成了體系化收束。它把離散的功能與算法托管到同一套架構。于是,“今天在旗艦車型上線”的能力,具備了更快的跨車型復制與下放節奏;“明天需要的體驗”,也能在統一的數據與接口規范中被快速驗證與交付。
對用戶而言,智能不再是某一代產品的標簽,而是與車輛全生命周期同行的體驗升級;對研發與運營而言,投入不再被一次性消耗,而是在系統底座上持續復用和放大。

這也解釋了“智能引領”的真正含義:并非“多了幾個功能點”,而是把競爭的起點提升到系統力。單點功能可以被模仿,體系化能力卻難以復制——統一的數據結構、跨端的協同鏈路、可驗證的迭代流程,疊加多年在騎行算法與人機交互上的積累,構成了智能化的“結構性優勢”。
當這樣的底座與產品矩陣相互作用,像M5這樣的新產品就不再只是“參數更強”,而是把電池、電控、車機與人機交互統一在同一套節奏里,讓“看得見的體驗提升”與“看不見的工程效率”相互強化。
從“提出智能”到“定義智能”,九號完成的是競賽規則的換軌:把兩輪從一次性的部件競爭,引向可持續的系統競爭。凌波OS作為智能底座,使這條路徑具備了可重復、可驗證、可擴展的工程條件,也讓“智能”從發布會語匯,落成用戶日常可感的穩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