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這句出自《悟空傳》的經典臺詞,如今在中國AI算力領域找到了新的注腳。當國產AI硬件在智算中心的占比持續攀升,當全國算力一體化網絡加速鋪開,一個被行業忽視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在AI基建中占比僅約10%的網絡,正成為撬動30%智算業務提升的關鍵杠桿。
在第九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上,新華三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剡拋出一個顛覆性觀點:通過網絡性能優化,無需追加硬件投入即可提升算力業務能力20%-30%。這個數據背后,折射出中國智算產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從單純追求算力規模,轉向關注算力釋放效率。
當前智算中心建設面臨三重挑戰:萬卡集群的互聯瓶頸、跨域傳輸的時延抖動、異構算力的兼容難題。以DeepSeek模型普及推動的萬卡集群建設為例,超節點架構要求網絡在緊湊空間內實現數百GB級卡間帶寬,而傳統Scale Out模式則需應對200-400Gbps參數面傳輸需求。新華三交換機產品線產品管理部部長陳伯超指出:“當GPU發送數據時,若網絡無法感知最優路徑,一次鏈路故障就可能導致訓練進度拖延數日。”
這種端網割裂現象在傳統架構中尤為突出。服務器團隊管理算卡,網絡團隊負責設備,兩個體系缺乏協同機制。新華三自主研發的端網協同方案通過熵值分配與增強CBRC算法,將萬卡集群上線周期從數周壓縮至數天。該方案已在50余款交換機及多家GPU廠商完成聯合驗證,實現故障實時監控與自動化性能驗證。
在硬件創新層面,新華三推出的AI交換機H3C S9828-128EP成為行業焦點。這款配備128個800G端口的設備交換容量達102.4T,采用兩層架構即可支持超10K個800G端口。相比傳統方案,設備用量減少70%,光模塊用量下降50%,在降低智算中心耗電量的同時提升系統穩定性。針對不同場景需求,H3C S12500AI系列采用DDC架構滿足算力解耦,國產芯片版H3C S9825-8C-G則完美適配國內算力生態。
面對多元異構算力集群的接入需求,新華三自研的DDC架構展現出獨特優勢。傳統ECMP方案存在負載不均問題,InfiniBand方案則面臨成本高企與生態封閉的雙重困境。DDC架構通過信元轉發技術將數據切分為512字節切片均勻分發,徹底消除HASH極化現象,實現100%負載均衡。這項技術使多元算力設備得以平滑接入,在保持性能優勢的同時兼顧成本與開放性。
在廣域算力調度領域,新華三與未來網絡集團歷時四年打造的確定性網絡存算拉遠方案取得突破。基于IPv6+與廣域RDMA技術,500公里跨域鏈路的傳輸效率提升至原有水平的6倍。這項創新使得算力樞紐能夠直接服務其他省市政企客戶的推訓業務,實現普惠型算力供給。對于更長距離的業務需求,IPv6+端到端優化技術可滿足更多場景需求,為“東數西算”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邊緣場景作為AI算力接入的“最后一公里”,新華三通過Cloudnet云管網絡方案與SD-WAN技術,簡化了家庭、園區等邊緣算力的部署流程。這種解決方案確保了無人車、巡檢機器人等終端設備的算力需求得到穩定響應,為AI技術落地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新華三的差異化優勢源于三大核心競爭力:計算與聯接的深度融合、開放兼容的生態戰略、工程化的落地能力。作為同時深耕計算與網絡領域的系統級廠商,新華三將交換機光模塊適配、液冷架構兼容等工程細節做到極致,同時深刻理解GPU通信協議與AI訓練流量模型。這種跨領域能力使其網絡設備能夠主動為數據、算子和模型規劃最優路徑,而非僅僅作為被動傳輸通道。
在生態建設方面,新華三首創的DDC架構信元轉發技術,使不同廠商的國產AI芯片能夠在統一網絡體系中協同工作。通過與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聯合攻關確定性網絡,與江蘇電信合作邊緣網關方案,與GPU廠商共建測試認證體系,新華三將自己定位為生態樞紐,推動產業鏈各方在其網絡底座上實現價值最大化。
這種實戰導向的創新哲學,在S9828-128EP交換機的液冷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該產品既要實現高效散熱,又要兼容現有機房環境,背后是大量復雜的技術攻關。正如喬剡所言:“我們把困難留給自己,把便利留給客戶。”這種工程化能力使得技術創新能夠快速轉化為客戶易用、易部署的產品,在產業競爭中占據先機。
當網絡從智算中心的配套設施升級為關鍵杠桿,當新華三的技術方案支撐起從中心到邊緣的全場景算力釋放,中國AI產業終于握住了突破算力桎梏的鑰匙。這根由技術創新鑄就的杠桿,不僅承載著大國智算的重托,更守護著千行百業對算力資源的迫切需求,成為推動行業智能化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