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智駕芯片賽道,黑芝麻智能曾憑借先發優勢與時代紅利迅速崛起,但如今正面臨商業化與規模化發展的雙重考驗。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雖同比增長40.4%至2.5億元,但毛利率卻從50%大幅下滑至24.8%,經營虧損僅縮減8%至7.7億元。這一數據折射出其“量價齊跌”的困境——營收增速放緩的同時,單個產品盈利能力顯著弱化。
黑芝麻智能的崛起始于2016年,創始人單記章(豪威科技創始團隊成員)與劉衛紅(博世前高管)的組合,為其注入了芯片設計與汽車資源的雙重基因。2019年中美科技摩擦催生“國產替代”需求,疊加全球汽車芯片短缺,公司抓住窗口期推出首款支持L2+自動駕駛的華山A1000芯片,并拿下吉利、東風等車企訂單。2024年登陸港股時,其高算力芯片市占率已達7.2%,位列國內第三。
然而,行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同期成立的競爭對手地平線,憑借征程系列硬件出貨量突破1000萬套,并宣布未來3-5年輔助駕駛系統量產目標達千萬級;華為則通過“智選車+Hi模式”與車企深度綁定,昇騰芯片裝機量從2023年的6.14萬顆躍升至2024年的50.05萬顆。相比之下,黑芝麻智能的客戶結構顯得脆弱——招股書顯示,其2021年前五大客戶僅1家留存至2023年,缺乏與車企的長期深度合作。
技術層面,黑芝麻智能的“性價比”策略在中低端市場初顯成效,但其大算力產品節奏明顯滯后。目前量產的A1000 Pro算力為106TOPS,而2026年才量產的A2000系列算力提升至250TOPS。反觀行業,華為昇騰610已達200TOPS,地平線征程6P更突破560TOPS。即便在中低端市場,零跑B10等車型也已采用200TOPS算力的高通芯片。這種算力差距直接導致其產品競爭力下滑——上半年輔助駕駛業務毛利率從37.4%暴跌至20.9%,遠低于地平線65.36%的水平。
軟件算法能力的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困境。盡管黑芝麻智能自研了高速領航輔助等功能,但行業正加速向“軟硬件一體”轉型。地平線通過算法優化將產品毛利率從41.7%提升至45.6%,華為則依托生態優勢實現芯片快速放量。而黑芝麻智能上半年銷售成本激增111.2%,遠超營收增速,反映出其硬件成本上升與軟件溢價能力缺失的雙重矛盾。
市場容錯率的降低,讓黑芝麻智能的處境愈發艱難。車企在選擇供應商時,更傾向于能提供“爆款”背書的合作伙伴。地平線因助力理想汽車等明星車型,華為通過問界品牌實現雙向賦能,而黑芝麻智能的量產項目如吉利銀河E8等,雖有個別車型銷量突出,但整體缺乏行業標桿案例。這種“明星產品”的缺失,導致其難以與車企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新客戶適配成本居高不下。
單記章曾強調“專注大規模量產”,但現實是,黑芝麻智能既未在高端市場建立技術壁壘,也未在中低端市場形成成本優勢。當行業從“能用”邁向“好用”階段,算法與生態的競爭成為關鍵。如何突破“傳統芯片思維”的桎梏,在軟硬件融合中構建核心競爭力,將是其能否穿越周期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