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估值突破4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明星企業威馬汽車,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這家一度躋身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品牌,在經歷停工欠薪、資金鏈斷裂等危機后,近期拋出一份覆蓋2025至2030年的"復興路線圖",宣稱將于2025年9月重啟溫州生產基地,并立下2030年實現百萬輛產能、1200億元營收的激進目標。但這份看似宏偉的藍圖,卻因重整投資方翔飛汽車的神秘背景引發市場質疑。
根據威馬汽車披露的重整計劃,截至2024年初,企業確認的債權總額已達260億元,而賬面資產僅存40億元,資不抵債的困境尤為突出。此時介入的翔飛汽車雖承諾初期投入10億元,但其企業資質卻存在重大疑點:天眼查數據顯示,該公司控股股東深圳卓凱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存在"自循環"控股現象,最終實際控制人難以追溯;更引人注目的是,其2024年企業年報顯示參保人數為零,這與宣稱要操盤百億級重整項目的專業投資者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面對外界質疑,威馬在《致供應商白皮書》中詳細闡述了"三步走"戰略。首階段(2025-2026年)以復產為核心,計劃重啟EX5和E.5兩款經典車型生產,2025年目標產銷1-2萬輛,實現10-20億元收入,同時布局泰國KD工廠開拓海外市場。次階段(2027-2028年)將推進高階輔助駕駛車型量產,計劃年銷25-40萬輛,并啟動IPO籌備。最終階段(2029-2030年)則劍指百萬輛產能和千億級營收,構建覆蓋轎車、SUV、MPV的全品類產品矩陣,并實現30%的出口占比。
但現實困境遠比規劃復雜。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深度紅海階段,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企業持續擴大產能,理想、蔚來等新勢力不斷推出高端智能車型,傳統車企也在加速電動化轉型。威馬計劃復產的EX5、E.5兩款車型,在產品力和智能化水平上與市場主流存在明顯代差,若不能快速推出符合需求的新品,復產即面臨滯銷風險。
供應鏈重建同樣充滿挑戰。雖然翔飛汽車宣稱已聯絡215家歷史供應商,但經歷欠薪停工的供應商普遍持謹慎態度。更關鍵的是,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價格波動劇烈,若無法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成本,威馬車型的定價競爭力將大打折扣。而從復產設備升級到海外工廠建設,從新品研發到銷售網絡擴張,每個環節都需要持續資金投入,僅靠初期10億元投資和尚未明確的銀行融資承諾顯然難以支撐。
品牌形象修復則是另一道難關。此前停工欠薪事件已嚴重損害消費者信任,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品牌穩定性和售后服務可靠性是重要購車考量因素。若不能徹底消除負面標簽,即便產品具備競爭力,也難以打動理性消費者。對于威馬而言,2025年9月的復產節點至關重要,能否如期實現1-2萬輛產銷目標,將成為檢驗其重生計劃可行性的關鍵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