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百億債務陷入破產重整的威馬汽車,近日以高調姿態宣布回歸。9月6日,該公司在官方公眾號發布《致供應商白皮書》,宣稱將重啟威馬EX5和E5兩款車型的生產,并制定了未來五年內實現百萬輛年產能的激進目標。這一消息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
根據白皮書披露的規劃,威馬將2025年9月至2026年定義為"復興階段",計劃年內復產兩款車型并實現1萬至2萬輛的年銷量,預計營收達10億至20億元。到2026年,年產能目標提升至10萬輛,對應營收近百億元。更引人注目的是,該公司提出2030年挑戰百萬輛產能、1200億元營收的遠期目標。這一數字與其2021年4.4萬輛的巔峰銷量形成鮮明對比,甚至超過當前頭部新勢力車企的年銷量水平。
支撐這一宏偉藍圖的,是深圳翔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接盤。這家實際控制權歸屬寶能集團的企業,計劃投入10億元用于設備升級、供應鏈恢復和產品開發。但市場分析指出,在主流新能源車企年均研發支出超百億的背景下,這筆資金顯得杯水車薪。更值得關注的是,威馬確認債權達260億元,而寶能系旗下兩家公司被執行總金額已超620億元,債務危機猶如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白皮書提出的債務清償方案引發供應商擔憂。對于15萬元以下的普通債權,威馬承諾在法院批準重整計劃后6個月內全額現金清償;超過部分則通過信托受益份額按比例清償。這種"現金+權益"的組合方案,實際上將大部分債務轉化為難以變現的信托資產,可能造成債務長期懸空。有財務專家指出,僅完成初步復產就需要數十億資金注入,實際資金缺口可能超過百億。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為威馬的復產計劃蒙上陰影。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總產能已突破2000萬輛,但實際年銷量不足千輛,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在129個現存品牌中,預計到2030年僅有15家能保持財務活力。威馬擬復產的EX5和E5車型,其400V平臺和傳統熱管理方案已落后行業主流的800V高壓超充技術一代以上,同尺寸車型續航里程少80至100公里,冬季衰減超30%。
行業分析師張翔指出,威馬停滯的三年間,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缺乏技術積累的企業重返賽場難度極大。更嚴峻的是,2024年超220款車型參與降價,46.92%的車型陷入"量價皆失"困境,低價策略已難以奏效。威馬全國經銷商網絡大幅萎縮,重建品牌信任至少需要三年時間,而當前車市"內卷"程度已達空前水平。
在供應商關系方面,威馬試圖通過利益承諾穩定軍心。白皮書明確,參與首階段400輛在線車輛生產的供應商將獲得早期收入機會,并在四季度批量生產時享有優先權。但這種"畫餅"式承諾能否兌現存疑,畢竟深圳翔飛2023年9月才成立,注冊資本僅1億元,2024年參保人數為零。當主流車企都在燒錢研發時,威馬能否靠10億元投入實現技術躍升和市場突圍,市場正保持謹慎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