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業寒冬席卷房地產市場,多數房企在債務泥潭中掙扎時,濱江集團卻以逆勢增長的業績成為行業焦點。2025年上半年,這家杭州本土房企實現營收454.5億元,同比增長87.8%;凈利潤18.53億元,同比增長58.87%。在A股房地產板塊整體營收下降11.6%、歸母凈虧損達383億元的背景下,濱江集團的表現猶如一劑強心針,為行業注入信心。
回顧濱江集團的發展軌跡,其穩健性令人矚目。自2008年上市以來,公司僅在2011年、2014年、2018年與2023年出現凈利潤小幅下滑,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長,從未陷入虧損。這種持續盈利能力,在行業波動中顯得尤為珍貴。與保利發展等"底子厚"的國企不同,濱江集團的穩健源于其獨特的戰略選擇——深耕區域市場,而非盲目擴張。
濱江集團的戰略布局堪稱"精準制導"。公司以杭州為原點,逐步形成"聚焦杭州、深耕浙江、輻射華東、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重點城市"的格局。2024年,公司在杭州獲取22宗土地,市場占有率達37%;全年在杭網簽金額769.6億元,占其總銷售額的73%。在杭州市區新房成交金額TOP10中,濱江集團獨占5席,彰顯其區域市場的統治力。
這種區域優勢的構建,與杭州城市發展同頻共振。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達1252.2萬,較2018年增長127萬,高素質人才的持續流入催生了旺盛的改善型住房需求。濱江集團敏銳捕捉這一趨勢,從金色海岸江景豪宅到錢江新城、未來科技城等核心板塊,始終與城市擴張保持同步。公司對杭州市場的深度滲透,使其產品精準匹配城市精英的居住需求,形成"城市發展紅利+精準產品供給"的良性循環。
在鞏固杭州主場的同時,濱江集團以"聚焦"策略布局全省。截至2024年末,公司土地儲備中杭州占比70%,浙江省內非杭州城市占比20%,省外占比10%。這種布局既避免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又充分利用了浙江經濟均衡發展的區域優勢。例如,公司在金華、湖州、寧波等經濟基礎扎實的二、三線城市布局,有效分散了市場風險。
在多元化布局方面,濱江集團走出了一條"精而專"的道路。公司提出"1+5"戰略,以房地產為主業,同步推進服務、租賃、酒店、養老和產業投資五大板塊。與恒大等房企的"大而全"多元化不同,濱江集團的輔業均與主業緊密相關。例如,代建業務通過品牌輸出獲取6個項目,總計容建面約74.2萬方;酒店業務旗下千島湖濱江云頂桃源度假酒店等項目有序運營;養老業務首個項目濱江和家御虹府長者之家入住率達85%。
這種"相關多元化"策略,使濱江集團在控制風險的同時實現協同發展。公司對輔業板塊的投入保持理性,多數采用合作開發、品牌輸出等輕資產模式。例如,租賃業務持有可用于出租的資產面積約44.71萬平方米,2024年實現租金收入4.19億元;投資性房地產賬面價值96.85億元,采用成本法計量確保資產穩健。
財務穩健性是濱江集團穿越行業周期的核心保障。截至2024年末,公司現金短債比達3.58倍,凈負債率僅0.57%,平均融資成本低至3.4%,"三道紅線"指標持續保持"綠檔"。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權益貨幣資金(371.40億元)首次超過權益有息負債(305億元),這種財務安全墊使公司在行業信用收縮期仍能保持經營主動性。
濱江集團的財務優勢還得益于其嚴格的風險管控體系。公司將權益銷售回款的50%左右用于投資,2024年新增貨值726億元全部聚焦優質城市與地段。在金華拿地時,公司堅持"90%以上基于市場回報考量"的原則,通過與當地城投合作分攤風險,同時發揮產品溢價能力實現快速去化。這種市場化的運營邏輯,使公司在行業利潤率持續收窄的背景下,仍能將單個項目利潤大幅提升。
與浙江省政策導向的高度契合,進一步強化了濱江集團的財務優勢。2025年,浙江省將"推動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列為重點工作,通過優化預售資金監管、推進現房銷售等措施化解行業風險。濱江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和短期債務占比,不僅符合監管要求,更獲得了金融機構的青睞。截至2024年末,公司獲得銀行授信總額度1215.54億元,剩余可用額度達876.87億元,這種充裕的資金儲備使其在土拍市場能夠持續發力,形成"財務穩健-融資暢通-土地儲備-銷售回款"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