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華見
9月的餐飲圈,一場“預制菜罵戰”把西貝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邊是自帶“對線王者”標簽的羅永浩,一句“西貝全是預制菜還貴得惡心”引爆輿論;另一邊是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直接放話起訴,卻被羅永浩10萬懸賞“實錘”反將一軍。
這場架,西貝從決定硬剛的那一刻起,就沒了贏面——贏了官司丟了人心,輸了官司坐實問題。
到頭來,大家才發現,西貝的麻煩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收著高端的價格,卻交不出匹配的口感和體驗。
PART.01
西貝踩中“雷區”
事情的起點本是件小事。
羅永浩下飛機吃了頓西貝,發微博吐槽“幾乎全是預制菜,價格沒降還難吃”。換作其他品牌,大概率裝沒看見,等熱點過去就翻篇,畢竟預制菜在餐飲圈不算新鮮事,沒觸及食品安全底線。
但西貝偏要“反向操作”。賈國龍直接回應“起訴羅永浩”,說對方言論毀了品牌聲譽;還拉媒體去門店開發布會,曬出羅永浩的消費賬單,潛臺詞像在說“你吃了我的飯還敢罵我”。
這波操作一下踩了兩個雷。一是不尊重消費者隱私,網友吐槽“我抱怨兩句就要被起訴?誰敢再去吃”;二是選錯了對手——羅永浩從不是軟柿子,早年炮轟西門子、對線辛巴,從來沒怕過“硬剛”。
果不其然,羅永浩反手甩出10萬懸賞,公開征集西貝用預制菜的“實據”,還調侃“西貝能把現做菜做出加熱味,這是高科技”。
網友瞬間炸了鍋,評論區全是“西貝又貴又難吃”的吐槽:“3個餃子29元,降價只降3塊”“一份生菜39元,上海人看了都搖頭”“新品烤鴨堪比詐騙,面餅還要加錢”。
西貝這下徹底被動了。
起訴吧,贏了官司,消費者只會記住“西貝花精力告人,卻不解決貴的問題”。輸了官司,等于承認用預制菜,之前“牛大骨現煮、莜面現搓”的說法就成了謊言。進退兩難的處境,全是自己“硬剛”出來的。
PART.02
預制菜不是原罪,“值不值”才是關鍵
很多人覺得西貝的麻煩是“預制菜”惹的,但其實,預制菜根本不是原罪。
麥當勞、肯德基靠預制菜撐起上千家門店,漢堡胚提前烤、炸雞塊凍著存,消費者照樣排隊;老鄉雞也用預制菜,卻敢用綠黃紅標簽標注“現做、半預制、預制”,反而贏了信任。
為啥它們沒事,西貝有事?關鍵在“價值不匹配”。
西貝2024年有近400家門店,年營收超62億元,人均消費98元——比麥當勞貴近一倍,比老鄉雞貴兩倍。
消費者花近百元,期待的是“現做的鍋氣”“值價的品質”,結果口感卻像加熱的預制菜,自然會不滿。
再看西貝的消費者立場。
西貝一直想做“家庭歡聚餐廳”,主打兒童餐——門口捏氣球、送涂鴉本、搞親子活動,甚至把兒童餐菜單做成識字繪本,抓住了“家長想讓孩子吃得安全、玩得開心”的心理。2024年,西貝賣了超2000萬份兒童餐,兒童客群近650萬人次。
可它忽略了家長的感受,孩子開心了,家長卻在為“98元人均”買單,吃著沒鍋氣的菜,難免覺得“不值”。
羅永浩的吐槽,不過是個導火索。網友跟著罵,本質是“苦西貝久矣”:早就覺得你貴、味道一般,只是沒人領頭說出來。
西貝的真正問題,是在“高端化”和“大眾化”之間搖擺:一邊想當“家庭餐廳”,一邊讓家長望而卻步;一邊說“好吃承諾,退菜賠錢”,一邊讓消費者吃不到預期的品質。
PART.03
透明才是必殺技
現在的餐飲市場,早就不是“說自己沒預制菜就能贏”的時代了。
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從大家能接受外賣預制菜就可以看得出,他們清楚“大規模連鎖餐飲離不開預加工”,也接受“預制菜能提高效率”,但前提是品牌得先做到公開、透明。
但從西貝的公關回應和網友評論來看,西貝幾乎是把“嘴硬”發揮到了極致。西貝的問題,不在于“用了預加工”,而在于“不敢承認”。
面對質疑,西貝沒有第一時間解釋“哪些菜用了預加工、哪些是現做”,反而強調“中央廚房預加工不等于預制菜”“100%沒有預制菜”。
從嚴格的國標定義看,這話或許沒說錯——畢竟目前預制菜國標尚未完全明確“預加工”與“預制菜”的邊界,存在模糊空間。
但消費者不管這些定義,他們只認“吃起來像加熱的”“沒看到現做過程”,西貝的辯解,在他們眼里更像“裝糊涂”的敷衍。
直到今天下午,西貝才在微博公布了菜品的制作方式,不過,此時公布為時已晚。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從網友的回復來看,西貝使用“預制菜”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
況且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早已佐證,真功夫、吉野家、西貝等品牌的預制菜占比超80%,就連人民網研究院也發布了相關報告佐證這一現象。難不成賈國龍要把這些權威媒體和機構都告一遍?
對西貝來說,想要挽回信任,不用糾結“是不是預制菜”的定義,也不用急著辯解,最該做的其實很簡單——把每道菜的加工方式說清楚。
比如在菜單上標注“莜面現搓”“牛大骨現煮”“小鍋牛腩中央廚房預制、門店加熱”,讓消費者明明白白選擇;再比如公開中央廚房的加工流程,讓“預加工”不再是“秘密”。
餐飲行業的必殺技,從來不是“完美無缺”,而是“坦誠透明”。主動給到消費者知情權,本質上就是給予他們信任;尊重他們的選擇,才能留住他們的腳步。
西貝如果能想通這一點,比打贏任何一場官司都管用。畢竟市場的認可,從來不是靠“辯解”來的,而是靠“信任”贏來的。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